作家古古曾说:
穷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钱!缺钱给穷人带来深重的苦难。
没钱就难以维持生计、无法持续学习,甚至无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驭风少年》中的主人公威廉·坎宽巴,曾经就身陷这种困境。
威廉出身贫寒,14岁就被迫辍学。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善于钻研。
一次偶然的机会,酷爱读书的威廉从物理书上获得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风车可以用来发电。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存条件,威廉决定将理论付诸实践。
他克服各种困难,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制造出一台能够发电的风车。
这一发明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用电难题,也让威廉得到贵人赏识,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读完威廉的故事,你就会明白:
穷人想逆袭,靠的不是体力,更不是大道理。
威廉出生于非洲马拉维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一家人靠种地维持生计。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上小学时,威廉就凭借学到的物理知识,把家中坏掉的收音机拆开,尝试着修理。
出人意料的是,威廉不仅修好了收音机,还掌握了收音机的工作原理,并与好友开了一家修理店。
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附近的村民修理收音机,用赚来的钱补贴家用。
可好景不长,一场严重的干旱导致粮食大幅减产。
家境贫寒的威廉,在14岁那年被迫辍学。
当他挥舞着锄头在田里汗流浃背干活时,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这时威廉回想起老师曾说过的话,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
于是,原本就热爱读书的威廉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前往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
有一次,威廉读到一本名为《利用能源》的教科书。
书中有一句话深深震撼了他:
风车可以用来发电。
当时,除了村长家,其他村民只能依靠昏暗且气味熏人的煤油灯照明。
为了让家人也能用上电,威廉决心自己动手制作风车。
可想法很完美,现实却异常艰难。
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付诸实践,本就不易。
而威廉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没钱购买原材料,他只能绞尽脑汁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资源。
家里一贫如洗,他便前往废品场,收集旧水泵、轮胎圈、缓冲器、水龙带等物品。
他的房间变得像个废品回收站,所有可能派上用场的零件,都被他精心分类并整齐排列。
面对一堆破铜烂铁,一般人或许早已放弃,但威廉却不厌其烦,努力从中寻找适合风车上的物件。
首先,他用一只大型拖拉机电扇作为风车的转子,接着用缓冲器里面的长活塞做风车轴......
经过多次失败,以及反复实践,他终于成功组装出一架风车。
随后,威廉用父亲的收音机进行实验。
当威廉举起风车,好友将电线另一端连接到收音机电池槽的正负极时,风轻轻吹动风车,收音机里瞬间传出了悦耳的音乐。
威廉成功了!他激动得大喊——风车真的能够发电!
从此,他们家用上了电灯,拥有了明亮的私人空间。
就这样,威廉通过实践不仅赚到了钱,还改善了家里的生存条件。
哥德曾说: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一件事,如果我们不敢亲身实践,不仅难以赚到钱,还会永远停留在门外汉的阶段。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正如古语所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穷人想赚钱,一定要敢于实践,突破自我认知与局限,行动起来,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威廉发现许多村民因家中未通电,不得不前往集市付费为手机充电,来回奔波会消耗很多时间。
于是,他专门制作了一台升压变压器,将风车上的线圈与充电器卡座连接起来,免费为村民的手机充电。
此举为大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时之间,风车能发电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威廉为“奇迹少年”。
学校的老师也找到威廉,希望他能给学生们办个科学社团。
此后,每周一上午,威廉不仅专程来学校向学生们演示如何用废旧的材料建造风车。
还将新建造的风车功能逐一完善,以便于学生们能利用风车发出的电进行科学实验。
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这架风车竟间接改变了威廉的命运。
一次,教师培训协会的穆卡泽姆博士在参观学校时,被威廉制作的风车吸引。
虽然风车看上去破破烂烂,但仔细观察,却别有洞天,能有效解决实际的用电麻烦。
这种“变废为宝”的发明,令博士震惊不已。
为此,他专程带着记者去威廉家进行采访。
面对镜头,威廉毫不怯场,生动有趣地讲起自己发明风车的过程。
博士发现,威廉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充满对知识的渴望。
看着眼前破旧的茅草房,以及周围乱糟糟的景象,博士瞬间湿了眼眶,这么有才华的孩子,却被埋没在如此封闭、落后的小村庄。
为了帮助威廉重返校园,博士组织了一场募捐。
此时,《每日新闻》也以《辍学的天才》为题,对威廉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而TED论坛也邀请威廉,出国与全球顶尖发明家共同接受表彰。
突如其来的好运气,令威廉感动不已。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辜负博士对自己的期望。
在博士的帮助下,威廉走出小山村,不仅得到了更好的机遇,也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其实,世间所有的“开挂”,归根结底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积极进取,在某个领域深耕并取得一定成绩,是我们有幸被贵人发现和赏识的前提。
因为强者愈发慕强,正如威廉,或许他身上那股锲而不舍的精神与充沛的能量,就是最吸引博士的地方。
即便身处低谷,也要持续修炼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接住贵人抛来的橄榄枝,走出贫瘠的土壤,去感受生命的澎湃与力量。
威廉能成功发明风车,离不开好友吉尔伯特的鼎力相助。
吉尔伯作为村长的儿子,很欣赏独自钻研风车的威廉,为此他经常给辍学后的威廉解答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点。
比如,两人坐在田埂上时,威廉会问吉尔伯特:农学里的风化作用是怎么回事呢?
吉尔伯特回答:是雨水把岩石和土壤分解的意思。
而当威廉在制作风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吉尔伯特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一次,他发现汗流浃背的威廉拿着扳手在旧机器上拆卸螺丝,可惜螺丝都已严重锈蚀,很难拆下来。
他立刻前往五金店买来一大包螺丝,还帮威廉把风车的叶片固定好。
当威廉对着一堆废旧的材料钻研,吉尔伯特就在一边耐心陪伴。
风车好不容易进入收尾阶段时,威廉却因风车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零件——发电机,而急得团团转,因为如此值钱的物品在废品场难以寻见。
眼见威廉的梦想就要毁于一旦,吉尔伯特一咬牙,拿出多年积攒的零花钱,买来发电机。
还好人做到底,用剩下的钱买来一捆电线,用来给威廉的房间通电。
倘若没有吉尔伯特的帮助,威廉风车发电的想法估计很难实现。
可谁也没想到,当威廉在穆卡泽姆博士的帮助下,走出偏僻的小山村,开阔了眼界时。
吉尔伯特却因父亲去世,家境骤然衰落,不得不辍学,拿起锄头在田间劳作。
好友有难,威廉又岂会坐视不管。
很快,他便利用好心人捐赠的钱,帮助吉尔伯特重返校园,希望好友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什么是患难之交呢?吉尔伯特和威廉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好的关系,莫过于忐忑不安时的陪伴,雪中送炭时的温暖。
别人有困难,你热心一点,那么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才不会袖手旁观。
有些人之所以一辈子都在底层打转,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合作共赢,不愿意付出,所以遇到困难也只能独自承担。
而一个人想要往上走,不仅需要一定的能力,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样在互帮互助中,脚下的路才会走得更稳固。
读完《驭风少年》,深受震撼。
人可以穷,但绝不可以懒。
敢于实践,才能成功赚到钱;
吸引贵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乐于助人,爱出者才能得到爱返。
俗话说:
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虽然人的出身、起点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打破自身局限,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既然身处低谷时,怎么走都是上坡路,那么不妨大胆一点,用勇气和智慧走出苦难,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 | 蓝精灵,遇见更通透的自己。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顺配宝配资,贵海国际配资,线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