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考后“网暴”父亲,看完令人心寒:不仅是白眼狼,更是无赖
高考结束了,孩子们的真面目也该显现了吗?
每年高考结束以后,学生们最轻松的暑假开始了,但与此同时,一些家庭之间的矛盾却悄悄走上了台面。有人晒出高分后的感恩泪水,有人却把父母骂上了热搜。2025年这届考生,刚放下笔,就有人开始放飞自我,有人感恩至深,也有人反咬一口。
这不禁让人想问:高考结束,到底是青春的毕业典礼,还是人品的一次“验收”?
一边是感动满屏,一边是寒心刺骨
在社交平台上,高考后的“众生相”极为鲜明。有个河南女孩只考了288分,但全家依然张灯结彩,抱着她喜极而泣,说的是:“没关系,只要你健康快乐就行。”这样的画面看得网友们眼眶发热,父母的爱,是那么包容,那么宽厚。
可镜头一转,另一边却是一位高考生,因父亲劝他别再天天打游戏,结果他气急败坏地拍下父亲在客厅里训话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并配上挑衅的文案:“这就是你们说的好爸爸?”目的很明显,就是引导网友一边倒地批评自己的父亲。
展开剩余79%这种行为,被不少网友直呼“心寒”,甚至有人评论:“你爸不是吼你,是吼他自己瞎了眼养了个不知感恩的孩子。”
穷不能养?到底是谁该羞愧
还有一个更令人愤怒的例子。某地一名女生高考结束后,想要和朋友出去旅游,开口就问父母要一万元。当父母表示家里经济拮据、无法支持时,她居然在社交平台上大骂:“拿不出一万就别生孩子!穷人没资格当父母!”言语之激烈,态度之傲慢,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刚满18岁的孩子说出的话。
一句“穷不能养”刺痛了太多家长的心。可问题是,现在的家庭哪家容易?父母省吃俭用,辛苦操劳,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到头来换来的是这样一份“高冷”的态度?
这不是“白眼狼”了,简直就是精神上对父母的“反噬”。
孩子为什么变了?真是“高考”改变了人吗?
其实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变坏的。高考只是一个时间节点,真正的问题早就埋下了伏笔。
长期以来,很多家庭都陷入了“高分就代表成功”的陷阱。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什么都可以放一放。尊重、感恩、责任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反倒被排在了后面。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孩子考了700多分,却抱怨“对不起父母”,把成绩当负担;而另一些孩子,分数还没出,就开始要求物质回报,把父母当提款机。
当一个社会只盯着分数不看品格,孩子的内核是很容易空心化的。
面对“翻脸”的孩子,家长该如何自处?
现在很多人都说“不能打不能骂”,但面对这样冷漠、挑衅的孩子,家长还能做什么?
我们不是鼓励回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路,而是要反思:我们是否把孩子的“权利”无限放大了,却忘记告诉他们“责任”是什么?
教育不是只教知识,更是教做人。高考之后,更应该是“教育升级”的关键期。报志愿,需要思考未来;暑假生活,更该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期,而不是一个“任性挥霍”的假期。
从“孝顺”到“尊重”:教育目标必须升级
过去的家庭教育强调孝顺,但如今更应该强调“相互尊重”。不是孩子对父母百依百顺,而是知道在合理的家庭规则中,懂得感恩和体谅。
我们不能接受高分孩子对家庭的冷漠,更不能纵容低分孩子的“理直气壮”。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不同,但爱与责任,是不分贫富的。
你可以不优秀,但不能不懂事。你可以有情绪,但不能做伤人的事。成年人最基本的素养,从“高考后的暑假”就应该开始塑造。
新的观点:教育的“第三战场”已经开启
很多人以为高考就是孩子教育的终点,其实真正的教育才刚开始。中学阶段是基础训练,本科是能力建设,而“高考之后的假期”,则是品格的“第三战场”。
这是孩子第一次真正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度过一段长时间的阶段,能否合理安排时间、是否主动承担家务、是否愿意参与家庭讨论……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其实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长大”的核心指标。
这个阶段的表现,远比一张分数单来得真实。
结尾呼应:高考后,别让孩子“脱轨”成人
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问题:高考之后,是孩子真面目的显现吗?
答案是,是的,但不仅如此。这更是家长教育成果的一次“期末答卷”。孩子的言行,其实是在映射家长十几年的教育方式。
所以,高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别让一个假期,把孩子的未来拉偏了轨;也别让惯出来的傲慢,毁了一个本该光明的青春。
真正能决定孩子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分数,而是他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两个最爱他、最无条件付出的——父母。
发布于:重庆市顺配宝配资,贵海国际配资,线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