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字并不是一个常用汉字,最常见的场合就是“黄埔军校”这个特定词汇里。这个词语中的“埔”字读音,几乎没有人会读错,这在许多相对冷僻的汉字中实属罕见。然而,这个字最初并不是现在这种读法。按照今天的读音,在当时其实是一种误读。那么,这个错读是如何逐渐变成公认的正确读法呢?这背后,还真与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息息相关。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在读书、看报纸时遇到一个生僻字,看上去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认识它的写法或读音。其实,这种字常常可以通过识别它的一部分,联想到形状相近的熟字,有时候直接用那个熟字的读音和意义去理解,结果上下文居然也能通顺。这种现象常见于个人默念或朗读时,生字的音义就自然与近似字融合在一起。虽然这种“自作主张”的读法是个人的理解和偏好,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他人产生太大影响。
展开剩余85%这里面,关键原因有两个:第一,大家识字主要是靠字典规范;第二,普通人在社会中往往“人微言轻”,不具备强大的影响力,自然不会让自己的错误被广泛效仿。那么,反过来想想,如果这种“望文生义”的错读,不是普通人,而是社会地位极高、影响力巨大的名人,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既然提到了社会名人,他们的言行往往影响到一个较大的社会范围或特定领域,远远不是三五好友间的私下行为,甚至不是孤芳自赏的自我表达。有人或许会问,世界上很多事情各说各有理,难道就算社会名人读错了一个汉字,也要求大家跟着他一起错吗?这当然不合理,但现实比想象中更复杂。
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很多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根源。像上面提到的这个生字被读错、错读变正的例子,确实存在因身份特殊者的误读影响了大量身边人的现象,进而使许多人或明或暗地选择将错就错,甚至以讹传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误读的影响力强大到让这个错误读音正式进入了权威辞书《新华字典》,错误被“洗白”为正确,个人的误读最终误导了整个社会大众。
这个人,毫无疑问,是蒋介石。蒋介石早年追随孙中山,领导北伐扫除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政权。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这一点无可争议。那么蒋介石读错字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与他早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密切相关。
“埔”字在汉语中有两个发音,一个读“pu”,一个读“bu”,这两个发音意思相同,都指河边的沙洲或陆地。但起初,这个字只有一个正确读音“bu”。后来,由于蒋介石的误读,才多出了“pu”的读音。如今,大多数人认这个字时,想到的多是“黄埔”这个组合词。
黄埔原本是广东省的一个普通小地名,因黄埔军校的成立而名声大振。1921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成立军事学院。1924年条件成熟,孙中山决定开设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分别是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孙中山希望通过培养人才实现三民主义理想,军官则是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大家熟知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并非孙中山最初选定的人选。
孙中山最初选定的黄埔军校校长是程潜。程潜是资深国民党元老,曾主政湖南,后来还通电起义反对新政权。在军校筹备阶段,孙中山十分倚重程潜。蒋介石虽然也具备不俗履历,最初被安排为副校长,与李济深一同任职,但他不甘居人下,赌气离开广州跑到上海,意图以退为进,暗中操纵张静江作为说客去说情,最终孙中山出于惜才考虑,还是任命蒋为校长。
当然,蒋介石即使是校长,也没有权力或必要去改变“埔”字的正确读音。他之所以把“bu”念成“pu”,其实和大多数人遇到生字时的处理方式一样,是根据字形半边猜测读音。蒋介石的祖籍在江浙一带,那边“黄浦江”的“浦”字读“pu”较为常见,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把“埔”念成了“pu”。如果他只是学生,老师会马上纠正;如果他是普通市民或士兵,旁人也许会提醒;但蒋介石身份特殊,他的错误发音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因为他的权威而被广泛模仿和认可。
于是,这种误读伴随着黄埔军校的影响力,在社会上逐渐流传开来,最终导致“埔”字的读音从原先的“bu”变成了“双音”,既有“bu”也有“pu”。而“pu”音基本只用于“黄埔军校”这个专有名词,其他情形仍读“bu”。
有人或许会觉得既然知道了这原本是个误读,那纠正回来不就好了?尤其考虑到蒋介石在中国大陆多被视为反派人物,这样的纠正似乎更有必要。但实际上,这种纠正既无实际意义,也无必要推行。
首先,多了一个读音并没有引起文化混乱,更谈不上影响文化发展。其次,即使这个读音的流行源头是一个政治反派,这并不应成为否定它的理由。毕竟社会是由正派、反派及中间派共同构成的,无论出身如何,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少。比如,著名科学家沈括虽然有卓越的发明创造,但其个人品行却非常令人不齿。沈括在王安石变法时表面支持改革,极尽谄媚讨好之能事,变法失败后又迅速转向攻击昔日主君,展现出极度的反复无常。尽管如此,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再比如慈禧太后,她执政时期奢靡腐败、割地媚外,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但她对翡翠饰品的喜爱极大推动了翡翠文化的普及,形成了今天中国独特的玉石饰品传统。难道因为她是“卖国贼”,就应该否定她对文化的贡献吗?显然不然。
黄埔军校是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亲自策划下建立,培养了大批杰出军事人才,如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共计超过五万毕业生。不论“埔”字发音的这些细枝末节,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光辉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汉字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其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既有国家层面的规范改革,也有民间使用中的自发创新,更有因个人影响偶然形成的文字异变。无论哪种变革,只要促进或不妨碍人们对文化的认知,都是人类文明宝贵的一部分。
发布于:天津市顺配宝配资,贵海国际配资,线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