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2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火益乡行”实践团13名师生深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以“青春之力”深耕乡村振兴一线。通过直播助农拓销路、民生服务暖民心、红色文化传薪火的实践,在三天时间里开展系列活动,取得了兼具实效与温度的成果。
直播带货拓路:指尖经济催生产业活力
聚焦“产业兴乡”,实践团以专业所长架起乡村与市场的桥梁,让直播镜头成为激活特色产业的“金钥匙”。
走进中益乡黄精舒甘蜂蜜水制作基地,队员们先当“产业调研员”,蹲点观察黄精种植的土壤培育、蜂蜜提炼的古法工艺,记录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细节;随后转身为乡村主播,启动“青耘中国”助农直播。镜头里,既有黄精蜂蜜水的醇厚色泽特写,也有队员跟拍的农户采摘黄精、晾晒蜂蜜的鲜活场景,穿插分享的中益乡清晨、柿子坝故事等乡野见闻,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产品背后的乡土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现场照。薛源 摄
展开剩余77%“这蜂蜜水带着山风的味道”“想带孩子去基地体验劳作”……直播评论区互动热烈,直接带动黄精蜂蜜水、脆桃等产品咨询量激增。队员汪雨涵表示:“直播不只是带货,更是用镜头让乡村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可。”
与当地餐馆老板冉起奉的交流更印证了产业联动效应,红色文旅与直播引流实现“双向赋能”,使餐馆客流同比增长40%,“旺季一天能赚过去一个月的钱”,冉起奉的话语中,体现出产业振兴带来的民生实效。
服务扎根乡土:多元行动凝聚民生合力
深耕“民生为本”,实践团以精准服务织密乡村治理网,让青春身影成为凝聚民心的“粘合剂”。
在建峰村、光明村,队员们从村务公开栏里读出“透明密码”:产业项目招标流程、低保户评定名单、集体资金使用明细等“民生账单”全公开,村民议事会上“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让“阳光治理”看得见、摸得着。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老党员马培清。程兰茜 摄
93岁老党员马培清的故事为这一场景增添了生动注脚,自1974年入党以来,她亲眼见证中益乡从“土坯房连成片”到“新村落美如画”的蝶变。如今通过村集体基地有了稳定收入,自家窗明几净的农家院成为游客打卡点,还常义务为游客讲述家乡变迁史,言语间满是对党的赤诚热爱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盼。
敬老院里,队员们带着相机为20余位老人拍摄肖像。有的特意抬手理了理衣襟,几位相熟的老友默契地凑到一起,眼神里满是期待。队员们俯身为老人们调整角度,轻声引导大家放松,镜头里定格下一张张布满岁月痕迹却写满慈祥的脸庞。这些照片后期将被精心冲洗装裱成相框,专程邮寄回敬老院,让老人们能时常翻看,珍藏这份专属的温暖。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现场照。薛源 摄
面向20余名乡村孩童的“民族团结话安全”宣讲中,队员们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阐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意义,引导孩子们在绘画互动中写下“要和各族伙伴做朋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童心间扎根。
红色研学铸魂:影像传播激活文化动能
锚定“文化铸魂”,实践团以研学传播为笔,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在“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基地,泛黄的科研图纸、复原的简陋实验台,无声诉说着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攻坚故事;重庆市脱贫攻坚历史陈列馆里,泛黄卷边的扶贫手册、从土坯房到新村落的对比照片,与坪坝村脱贫印记馆的老农具、旧档案相互呼应,串联起中益乡的奋斗史诗,队员们驻足凝视,在历史细节中触摸精神根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展馆工作人员讲解。薛源 摄
三天里,队员们累计拍摄数千张照片,从场馆内的珍贵实物到广场上的铿锵誓言,每一张都承载着红色故事的温度。镜头语言串联起中益乡的红色记忆与振兴足迹,让更多人透过画面读懂“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触摸脱贫攻坚的脉动,让乡村发展中的精神力量跨越山海、广泛传播。
带队老师麦尔丹江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筋骨’、民生的‘温度’、文化的‘灵魂’。这群青年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能在乡土间扎下深根,结出硕果。”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专业为墨、热忱为砚,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通讯员:肖舒予 安嘉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中益乡干部合照。薛源 摄
发布于:江苏省顺配宝配资,贵海国际配资,线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