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革命的征程充满了无尽的艰辛,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无数优秀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深感痛惜的事。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的牺牲,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新四军的杰出将领便是其中之一。高敬亭他在新四军成立之初,担任的职务尤为显赫,其地位甚至超越了粟裕。
他的革命贡献举足轻重,然而亦不可避免地犯下了一些过失。由此,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是新四军内部,坚信必须将其处决以儆效尤;另一方则是党中央,倾向于采取教育和帮助的方针。遗憾的是,由于地域上的隔阂,高敬亭最终不幸成为了新四军内部误杀的牺牲品。
毛主席在他离世后深感痛惜,屡次表达了对处决高敬亭的悔意,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失误,并最终为高敬亭进行了平反。高敬亭昔日的一名警卫员,日后荣升至上将之位,而他之女亦得以享受师级殊荣。若高敬亭尚在人间,其成就无疑将更为辉煌!
高敬亭投身革命之途颇早,起初在军中并未凸显其独特才能。毕竟,鄂豫皖苏区英才荟萃,使得他未能脱颖而出。然而,正如俗语所说,金子终会发光。
1932年深秋十月,鄂豫皖苏区在第四次抗击国民党军“围剿”的战斗中遭遇挫败,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不得不作出战略转移。在这次撤退中,仅保留了一支为数不多的留守部队,而高敬亭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在此关键时刻,他被委以重任,担任重建后的25军75师的政委职务。
1934年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局势再次急转直下,红25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由于军情紧迫,高敬亭未能接到转移通知,于是他再度担负起留守重任。在当时,他几乎成为了根据地级别最为显赫的领导人。
他后重组红28军。毅然肩负起全面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各项工作的重任即便在敌围中,他依旧出色地领导部队,在大别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内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这实属不易。
历经两次主力的调拨,根据地几乎丧失了所有物资,而高敬亭所剩无几的部下,大都是伤愈的战士和初出茅庐的新兵。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他依然能够重整旗鼓,组建起一支队伍,并有效地抵御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如此英勇无畏,实至名归,无愧于“名将”之称。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他的能力。高敬亭同志凭借少数精锐部队,在大别山地区成功吸引了国民党军17万正规部队的注意力,此举为红军主力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自是,高敬亭在彼过程中亦非无瑕之璧。三年游击战之艰难,自不待言,其间不乏意志不坚者,终至投敌,此情此景令其内心倍感脆弱。加之,他与党中央的联系已彻底中断,无人前来疏导其思想,因而他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
那些持有异见者,往往被疑心图谋不轨,正是这样的猜疑导致高敬亭犯下了某些过失。
尽管高敬亭的思想有所转变,红28军依旧坚守至全面抗战的爆发。在国共合作的框架下,该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成为新四军中人数最为庞大、战斗力最为强劲的支队之一。高敬亭因此被任命为支队司令员。
这段经历与粟裕的遭遇颇有相似之处,粟裕亦曾孤军奋战,历经数年艰苦的游击战岁月。然而,他麾下的人员数量不及高敬亭所领导之众,且所担任的职务亦逊色于高敬亭。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年代,高敬亭依旧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在长达一年多的激战岁月里,他与日寇、日伪军交战近百回合,其中千人规模以上的大规模战斗便有四次之多。根据统计,第四支队在该期间共歼灭了1700余名日军及4000余名伪军与土匪。
此等卓越成就,自然吸引了众多怀揣抗日壮志的热血青年纷至沓来。不久,第四支队便迅速壮大,成员人数增至8000余人,仍旧稳居新四军各支队之首。
抵制派来的政工干部起初,中央计划委派郑位三出任四支队副司令员(实则担任政委一职)、萧望东担任政治部主任。
郑位三乃黄麻起义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往昔亦曾是高敬亭的直接上级。然而,高敬亭却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他坚持要求更换戴季英接替郑位三的职位,中央最终予以批准。戴季英,昔日红25军的政治委员,原本便是高敬亭的直接上司,但当他调入四支队后,两人之间依旧产生了矛盾。
高敬亭对组织派遣的政工干部持有一种排斥态度,他渴望将部队的指挥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违抗军令,拒东进。自1938年11月起,中央便着手推进第四支队的东进任务。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更是亲自前往江北进行劝说,然而高敬亭却并未接受。
高敬亭认为,这片根据地是他历经艰辛、战守多年所得,怎能轻易拱手相让于国民党?他的观点并无不妥,但时过境迁,中央必然需从整体利益出发考量,军人的本分便是遵从命令。
1939年1月,新四军实权派人物项英在致中央的电报中明确指出:高敬亭持续在一线整编土匪势力,并不断扩大自己的部队规模,意图在怀桐庐地区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然而,他对党及上级所采取的他认为是对其发展的限制措施心怀不满,因此对党和军部产生了极度的抵触情绪。
继而,新四军军长叶挺屡次拜访高敬亭,向他阐述中央的期望,即第四支队应向东进军。“此举不仅旨在巩固与拓展统一战线,更关键的是,旨在为第四支队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5月10日,叶挺在支队连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和军部的指示。在会上,全体指挥员纷纷表示将坚决执行命令,高敬亭亦随众举手表示赞同。部队启程后,叶挺先行离去。然而,军长离去后,高敬亭却下令第7、9团暂停向东进发。这一举动,显得颇为严重。
对军队干部的处理过于随意,导致团长与政委相继叛逃。在红28军时期,杨克志与曹玉福曾担任高敬亭的秘书及警卫员。之后,他们分别出任第四支队第七团的团长与政治委员。1939年2月,第七团在定远地区执行任务期间,有人指控杨克志和曹玉福涉嫌贪污了所缴获的战利品。
听闻此事后,高敬亭怒不可遏,即刻下达了免去二人职务的命令。即便身边有人劝阻,他最终还是决定暂时搁置这一决定。然而,杨克志与曹玉福由此心生忌惮,于5月20日率领所部兵变投敌,并在报纸上公然反共。
此事所引发的后果极其严重,高敬亭身为领导者,难逃其咎。同时,此事亦在军内掀起了针对高敬亭的“反高运动”。不幸的是,高敬亭于6月24日在安徽肥东县青龙场遭遇了错误的处置,被无辜杀害。
实际上,在案件上报之后,毛主席曾批示将高敬亭押送至延安进行处理,其初衷是以教育为主。然而,遗憾的是,主席的命令尚未下达,事态已演变成不可逆转的局面。
高敬亭不杀行不行?周骏鸣回应道:“应当可行。”主席微微点头,便不再多言。
1952年二月,毛主席莅临皖中地区进行视察。此地,曾是高敬亭同志英勇战斗的战场。在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同志汇报工作时,他提及:“高敬亭同志在此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年长者仍常提起他的事迹。”毛主席闻言,不禁轻叹一声。高敬亭之死,本不应发生。中央下达了不杀的命令,但他们却置若罔闻,仍旧将其杀害。
高敬亭之女高凤英,成年后于安徽省105医院执掌军医之职。她从母亲的叙述以及父亲的昔日战友口中,逐渐拼凑起了父亲生平的片段。某日,她观赏了戏剧《杨三姐告状》,心中深受触动,随即又回想起那些叔叔伯伯曾提及毛主席对枪毙高敬亭之举持保留态度的言论。
在那1975年的金秋十月十日,她毅然给毛主席寄去了一封书信,恳请对父亲的冤案进行重新审视。信件于十一月的月底送达主席手中,主席遂即下令启动复查程序。经过一番努力,直至1977年4月27日,总政治部正式发布《关于为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这一重要文件。
数年后,高敬亭被追授革命烈士称号,而她的女儿高凤英亦继其后,获得了师级待遇的荣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988年荣获上将军衔的万海峰,曾历任红28军军部警卫班长、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警卫员,伴随高敬亭浴血奋战多时。之后,因其出色表现,深受粟裕将军青睐,屡建战功。
万海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粟司令的悉心栽培,而高敬亭的精心培养亦功不可没。然而,遗憾的是。
顺配宝配资,贵海国际配资,线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